应对全球空间天气灾害!我国科学家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
沿东经120度、西经60度两条经线(子午线)构建一个空间天气“监测圈”,对日地空间环境开展全天候“三维扫描”!
6月12日,记者从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国际大科学计划论坛上获悉,我国科学家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助力应对全球空间天气灾害。

什么是空间天气?为什么要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空间天气研究?
据介绍,日地空间是当前航天活动、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被认为是陆、海、空环境之外,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太阳活动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被称为空间天气。灾害性的空间天气会对卫星、通信、导航、电力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
“空间天气是全球性现象,应对空间天气灾害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介绍,发起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就是为了联合全球空间天气监测与研究力量,聚焦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和变化规律等,开展联合科学攻关。
东经120度—西经60度子午圈有什么特别之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张清和介绍,与其他经线圈相比,东经120度—西经60度子午圈区域的陆地最完整,沿这条子午圈部署地基观测设施,可实现全纬度覆盖,形成一个“闭合”的地基“监测圈”。
“随着地球自转,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观测设施可以对日地空间环境进行‘三维扫描’,形成不间断的多尺度立体成像数据,并可实现对空间天气的昼夜同时监测。”王赤说。
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如何推进?
“今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至此,我国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这为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徐寄遥说。
据介绍,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将至少执行11年,搭建世界科学家广泛参与和密切合作的平台,完成一个太阳活动周期以上的日地空间环境探测和研究。目前,已有36个国际组织和国外科研机构与我方签署了合作协议或确定了合作意向。
“全球性的布局、多样化的观测手段,凭借这些优势,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有望助力人类空间天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为提升全球空间天气灾害应对能力、共同开发利用空间资源提供科学支撑。”王赤说。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编辑:肖金兰
相关文章
-
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数字化赋能传统行业 加快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
全媒体记者 勇生存 张静 勇洋(实习)近年来,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依托“星链计划”,持续推进制造技术升级与产业模式转型,以数字化贯通设计、生产、销售、储运全流程,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借助智能化改造焕发崭新活力。9月1日,记者走进公司生产车间,机声轰鸣、焊花闪烁。生产物料自动拣 2025-09-02 10:17:00 - 西夏陵遗址。西夏陵。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有着一段与时间赛跑的冲刺历程。时间回到2024年3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回函,确认西夏陵申遗文件通过格式审查,列入2025年中国申报项目。这一刻,标志着西夏陵申遗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2025-09-01 09:41:00
- 提示信息8月29日上午11时,残特奥会组委会举行“奋进100天 湾区共逐梦”新闻发布会(直播回顾)。残特奥会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表示,残特奥会三个残奥项目硬地滚球、轮椅击剑和乒乓球(TT11组)的门票,计划在十月推出发售。秉承“惠民利民,公益优先”的普惠原则,所有项目全为单一票档人民币20元 2025-08-29 13:13:00
-
新华鲜报丨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 我国开启中微子研究新篇章
新华社广州8月26日电(记者胡喆、马晓澄)地下700米,广东江门的一处静谧山体深处,一个直径超35米的有机玻璃球正静静捕捉来自宇宙的“幽灵粒子”——中微子。8月26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正式运行取数。这座历时十余年建设的重大科学设施,将着手解决粒子物理学领域未来十年内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微子质 2025-08-26 08:09:00 -
最强15级!第11号台风“杨柳”逼近,深圳又将雨雨雨雨雨...
深圳的晴天余额已不足!第11号台风“杨柳”怎么样了?未来几天天气如何?一起来看看↓↓↓01台风“杨柳”最新消息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强热带风暴级)的路径一直在调整中据中央气象局与深圳天气最新消息⇩⇩⇩台风“杨柳”已经于上周五(8月8日)生成,11日14时“杨柳”距离深圳1885公里,预计“杨柳” 2025-08-12 1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