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边境小城成为中外民众增进友谊的热土(外国游客感受“中国之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9:34:00    

本报记者 郭晓龙 李亚楠 张云河

点上一份豆浆油条,在零下12摄氏度的黑河来一场“早市奇遇”;在霍尔果斯的新、老国门打卡,到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采购中国商品;去广西东兴体验汉服旅拍,再到中越人民友谊公园感受两国“同志加兄弟”的情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频繁探访一些极具特色的中国边境小城。特色边境游,为外国游客带来美食、美景、新奇体验,这些小城也成为中外民众加深相互理解、增进彼此友谊的热土。

黑龙江黑河——

“两国人民在食物里找到共同语言”

清晨5时35分,黑龙江黑河市的气温还很低。晨雾缭绕中,黑河市文化街早市摊位的灯光次第亮起。来自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伊万诺夫一家将羽绒服拉链拉到最高,拎着4个保温饭盒朝早市快步走来。

早市里中俄双语的招牌下,热气腾腾的豆浆、油条、蛋堡、包子等早餐已经准备好。俄罗斯游客与本地市民摩肩接踵,一起在寒风中大快朵颐,形成了黑河“国际化大早市”的独特景观。

“听说热豆浆能熏化睫毛上的冰晶!”伊万诺夫9岁的女儿玛莎哈着白气,接过摊主递来的瓷碗,吹开浮在表面的豆皮,抿了一口,“这味道像极了妈妈煮的甜汤!”伊万诺夫一家的导游陈旭告诉记者:“早市是俄罗斯游客来到黑河的‘必修课’,他们爱这里的烟火气,更爱中国人的热情。”从2016年起,陈旭便开始在黑河带游客,已经服务了近千名俄罗斯游客。

摊主李桂芳的豆浆车前,6盏小红灯笼在寒风中摇曳,洁白的冰霜下,写有“甜豆浆”字样的彩色俄语灯牌闪烁着。“俄罗斯朋友最爱加双份糖。”她熟练地舀起滚烫的豆浆,倒入印有中俄双语的文创纸杯。话音未落,伊万诺夫已经掏出手机,屏幕上是翻译软件里的中文:“请给我加3勺糖”。

端着热腾腾的豆浆,伊万诺夫一家来到位于早市中心的露天就餐区,准备尝试一下社交媒体上“黑河早市攻略”中推荐的“碳水炸弹套餐”——金丝卷饼裹土豆丝,配油炸糕蘸白糖。路过的黑河居民孙淑芬看到伊万诺夫不熟练的样子,亲自上前教学:“要像包襁褓那样轻轻裹才不会漏。”

走近另一个摊位,60岁的张建国正用冻得通红的手拾起黑玉般的冻梨。这位卖了30年冻梨、冻柿子的老摊主,如今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常用语。他一边哼着《喀秋莎》,一边抄起小锤轻敲冻梨,随着冰壳应声碎裂,晶莹的果肉露了出来,引得俄罗斯游客纷纷举起手机。

“简直像在吃阿尔泰山的冰雪!”来自莫斯科的美食博主叶卡捷琳娜将镜头对准流淌着琥珀色蜜汁的冻梨。伴着这条视频将要发布的配文是《早市里的中俄谚语》——“俄罗斯谚语讲‘面包是万物之首’,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两国人民在食物里找到共同语言。”

陈旭告诉记者,很多俄罗斯游客都觉得到黑河旅游感受到了幸福,幸福不仅来自风景与美食,更来自人与人之间毫无保留的善意。当俄罗斯大叔用筷子颤巍巍地夹起油条,当中国的蛋堡摊主学着用俄语说“祝您吃好喝好”,当冻柿子与俄罗斯蜂蜜在同一个塑料袋里相偎……这些交融在食物中的文化符号,正在成为这张“跨国早餐桌”上睦邻友好的生动写照。

新疆霍尔果斯——

“虽然隔着国界,但人和人心的温度是一样的”

“老板,两份炒米粉!”“来啦?还是老样子,牛肉芹菜、中辣?”

刚到午饭时间,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马哈巴提和儿子阿力别克拎着购物袋走进了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一家米粉店。二人是这里的常客,店主已经记住了他俩的口味。

“这里商品种类很丰富,买东西一次就能买齐。”等上菜的间隙,马哈巴提打开购物袋展示这一趟的“战绩”——给自己的一条裙子、给儿子的一件外套和一双鞋,还有两件小家电,“中国商品物美价优,我们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来一次这里。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店铺都有翻译,介绍商品、讲价都没有障碍。”

比马哈巴提来得更勤的,是同样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商人巴合特江,他前一天刚采购了2吨货物,第二天又来加了1吨。“今天主要采购床上用品和服装,因为中国商品质量好,在我们国家很受欢迎。”巴合特江从2018年起就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做采购批发生意,以床上用品和服装为主,有时候也会根据客户需求采购家电等,“中国这几年发展得很快,商铺明显变多了,采购选择也更多”。

2024年,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进出中方区域旅客749.5万人次,同比增长79%。为了方便旅客,该中心海关开辟智能验核通道,将出入区智能闸机通道增加至24条,发挥智能卡口人员分流功能,实现旅客5秒“无感”通关。

在霍尔果斯公路口岸,记者遇到了哈萨克斯坦游客奥然一家。奥然带着女儿刚刚结束在伊犁和乌鲁木齐的旅程,准备返回哈萨克斯坦。

“早就知道新疆风景好,现在有了免签政策,来这里更方便了。”奥然说,入境时他走的免签通道,不到15分钟就办完了所有通关手续。

这趟旅程,奥然去了霍尔果斯的新、老国门打卡,还去了赛里木湖、六星街、喀赞其等景点。在喀赞其民俗村,他看到老人家坐在门前晒太阳,孩子们嬉戏打闹,年轻人弹着冬不拉唱歌。“感觉这里人们的日子过得幸福又满足。”奥然感慨道。

奥然还跟记者分享了一段旅行中的小故事。在伊宁市打车时,司机听说他从哈萨克斯坦来,便切换成哈萨克语与他聊了一路,下车时还少收了5元钱车费,说“邻居串门不用计较”。“这种瞬间让我觉得,虽然隔着国界,但人和人心的温度是一样的。”奥然说。

今年前两个月,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境旅客11.1万人次,其中外籍旅客1.8万人次,同比增长21.4%。中哈免签之后,像奥然一样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

广西东兴——

“我看到了高楼大厦,看到了独具风情的建筑,还看到了人们的一张张笑脸”

阳春三月,广西防城港东兴市迎来跨境客流高峰。

“看!我的姿势帅不帅?”东兴国门景区,42岁的越南游客裴海宁身穿中国传统服饰,轻摇折扇。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旅拍。

环佩叮当、亲子簪花、汉服妆造,旅拍馆里,游客的选择多种多样。“中国店家为我泡了一杯浓茶,贴心地指导我使用扇子、宝剑等各种小道具。我感到特别温暖,像在家里一样。”裴海宁说,“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一句‘你好’就可以开启一段对话。”

裴海宁家住与东兴一河之隔的越南芒街,时常来东兴走走逛逛。“这里的风景很吸引人,我都看不过来了!”裴海宁这瞧瞧、那看看,在不同地标打卡,“比电视上还要漂亮!”

漫步东兴街头,中越人民友谊公园、胡志明亭处处体现“同志加兄弟”的情谊,号称“东兴外滩”的河堤路游人如织。

“所有支付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很方便。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文化,充满魅力,令人着迷!”裴海宁说。

和裴海宁有同样感受的,还有越南人阿衡。站在东兴口岸北仑河一桥,她“一步跨两国”:“我几乎每天都往来东兴做些小生意,这里营商环境好,贸易活跃。”

面对出入境客流持续攀升,东兴市多措并举,积极应对。东兴边检站实行“预报预检”机制,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预判瞬时客流峰值,动态增开查验通道、优化警力部署,旅客候检时间大幅缩短。

来自越南太平省的阮氏华随旅行团来到东兴,59岁的她一下车便四处拍照。

“开放!幸福!和谐!”阮氏华说,“在东兴,我看到了高楼大厦,看到了独具风情的建筑,还看到了人们的一张张笑脸。”

2023年底,广西防城港至东兴的铁路开通运营,东兴开辟了“海上跑动车”的游玩新体验,不少游客从这里出发,去南宁、上海、北京,探索更加广阔的中国。

据东兴边检站统计,截至3月21日,今年从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超180万人次,含入境越南旅游团2000余个,超2万名越南旅客随团经东兴口岸入境中国游玩。目前,东兴正在深化与芒街在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着力加强该市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旅游安全与监管,使游客获得愉快、难忘的旅游体验,擦亮东兴市入境游品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4日 03 版)

相关文章

  • 俄方公布重要战果

    俄国防部称控制乌军重要据点俄罗斯国防部26日发布通报说,俄军已控制顿涅茨克地区泽廖内加伊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马利耶夫卡的两处居民点。通报说,泽廖内加伊是乌军部队在这一战线的重要据点,保障通往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方向边界通道的安全。马利耶夫卡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第二个被俄罗斯军队控制的 2025-07-27 15:14:00
  • 6名大学生在内蒙古企业参观学习中意外坠落溺亡 涉事矿业公司2月官文显示曾更换浮选车间格栅板

    据新华社消息,7月23日10时20分许,东北大学6名学生在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参观学习浮选工艺过程中,因格栅板脱落坠入浮选槽。经全力施救,6人被救出后,医护人员确认已溺亡。另有1名老师受伤。目前,属地党委政府、东北大学、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开展善后处置工作。根据官 2025-07-24 01:41:00
  • 导演申奥:只有中国才称得上是“大好河山”

    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有个令无数观众潸然泪下的全家福戏份,特别是老金翻动幕布:北京故宫、杭州柳浪闻莺、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避难者带着各自的方言念出这些地标,最后女儿高喊这是“大好河山“。7月23日,《南京照相馆》主创团队在媒体群访中,导演申奥分享了关于“大好河山“的创作灵感。申奥回忆道,在拍摄 2025-07-23 14:43:00
  • 四川内江:“三伏”时节制扇忙

    ↑ 7月21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金银嘴村村民在加工制作蒲扇。新华社发(兰自涛摄) 据悉,杨家镇金银嘴村发展蒲葵特色产业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有名的“蒲扇村”。近年来,该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蒲葵种植和蒲扇加工业,产品远销广东、福建等地。 “三伏”时节,四 2025-07-22 16:08:00
  • 古老那达慕 焕发新活力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22日电(记者魏婧宇)夏季的内蒙古草原,又进入了“那达慕季”。游客王女士从江西慕名而来,出了锡林浩特机场不是打车,而是骑上骏马“打马”前往那达慕会场,这让王女士激动不已:“来内蒙古就是为了骑马,没想到下了飞机就能体验到。”过去,牧民们骑着马、赶着勒勒车参加那达慕,如今游客们也骑乘“ 2025-07-22 15: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