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沉睡”在高校里的文物“上户口”
给“沉睡”在高校里的文物“上户口”
北京海淀:检察机关联合文物保护部门
开启大学校园文物寻踪
6月18日正午,北京师范大学曦园的一处草丛内,一座清康熙年间的汉白玉石碑在烈日下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座石碑,至今仍保持着较好的完整度——碑文清晰可辨,浮雕纹饰纤毫毕现。细辨碑文获知,碑主卜舒库是康熙年间重要军事将领,满洲正黄旗人,曾参与平定“三藩之乱”。
北京市海淀区坐拥“三山五园”的皇家胜景,更孕育着中国顶尖的大学群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众多高校校园内“藏”着珍贵古石刻,许多因为没有及时普查登记而未得到有效保护。卜舒库墓碑便是其中之一。如今,检察机关与文物保护部门正联手为这些“无主文物”找回身份,重拾历史记忆。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2月底,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了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公益诉讼监督活动(下称“大运河‘三名’保护监督活动”)。如何紧扣海淀区独特的区域禀赋,在大运河“三名”保护监督活动中精准发力,成为海淀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深入思考的问题。其中,在拓宽线索来源上,该院认为应将监督触角深深扎进市井烟火,让文物保护的“警报”随时可以拉响。
3月初的一天,海淀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助理赵勇在开展公益诉讼线索日常排查时,意外发现有网友发帖介绍散落在高校园区内的石碑。“这些古石刻,似乎正在经历着‘身份缺失’的困境。”赵勇立即向检察官反映了这一情况。

图为检察官在现场调查。
经过办案组梳理,三处古石刻保护线索浮出水面:北京语言大学清真餐厅对面的三座清康熙时期螭首龟趺石碑,中国政法大学南家属区内的清乾隆时期弘晌墓碑,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曦园内的清康熙时期卜舒库墓碑。随后,办案检察官翻阅海淀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未找到相关记录。
为更好地评估、判断石碑的历史价值,办案组将石碑照片同步发送给“益心为公”志愿者、资深文物研究者唐大麟辅助开展工作。“这些石碑保存完好,碑文清晰,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唐大麟在回复中强调,“碑文记载的历史信息对研究清代历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建议尽快采取保护措施。”
“每一块古碑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我们必须尽快为这些‘无主文物’正名,让它们得到应有的保护。”办案检察官姬晨笛告诉记者,文物保护从来不是独角戏,需要文物保护部门与检察机关、社会公众携手参与,共同织密文化遗产保护网。
3月21日,海淀区检察院迅速立案,并于当日联合区文化和旅游局到上述高校实地勘查。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调查,4月23日,针对海淀区部分古石刻存在未普查登记、未开展文物认定的情形,海淀区检察院向区文化和旅游局制发检察建议书,建议加强辖区文物普查和专项调查,对新发现的文物线索及时组织开展文物认定工作;对新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及时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登记公布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制定保护措施;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监督检查,督促指导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履行保护职责。

4月30日,海淀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到北京语言大学测绘古石刻。
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收到建议书后高度重视,即刻展开行动。4月30日,海淀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到涉文物保护的三所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对检察建议书中提到的石碑进行实地查看、现场测绘及线索登记工作。经现场核实,几处石碑具有历史及文化价值,目前已作为新发现文物线索进行登记。5月28日,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就相关工作进展向检察院作出书面回复。
“高校石碑石刻既是历史文脉的‘活化石’,更是海淀‘文教强区’的独特印记。我们将与检察机关携手筑牢文物保护防线,让这些历史见证者‘活起来’。”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已将高校校园列为文物重点普查区域,工作人员利用大数据、新媒体拓宽线索渠道,又陆续发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老虎庙老虎石遗存、中国人民大学石刻遗存、中国地质大学石碑遗存等文物线索。该局将按照《北京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对高校文物线索开展专家论证、认定、公布工作,相关工作预计2026年6月底前完成。
“下一步,我们将携手文物保护部门走进高校开展普法活动,通过制发文物保护倡议书,推动高校系统梳理、主动申报文物线索,确保每件‘沉睡’文物及时获得‘身份认证’。”姬晨笛表示。
(检察日报 记者:徐日丹 视频:徐日丹 斯涵 图片: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 )
相关文章
-
青海省检察机关发挥强制报告制度作用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24件
本报讯(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张小娟)7月14日,记者从青海省人民检察院获悉,2021年以来,我省各级检察机关发挥强制报告制度作用,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24件,涉案线索源于强制报告的有66件,强制报告报案量逐年上升,在及时发现、有效制止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和解救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方面发 2025-07-15 11:33:00 -
抗战老兵今何在?阳光报·阳光网发起“十年重寻老兵‘笑脸’行动”
■记者 韩文韬 王义卓十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阳光报·阳光网发起了征集“抗战老兵笑脸”活动,让136位抗战老兵“永远的微笑”相聚人间,并在线上线下筑起了“抗战老兵笑脸墙”。十年后的今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阳光报社发起“十年重寻老 2025-07-14 10:32:00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着眼育人目标及学生发展需求,针对教育现状,深入探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在资源开发、制度建设、师资培养、教育载体上下功夫,让学生厚植民族精神,努力成 2025-07-09 04:34:00
-
产教深度融合 培养实战人才——写在智林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单位揭牌之际
6月28日清晨,智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教育展厅的玻璃幕墙映着初升的太阳,80余位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代表齐聚于此,见证一块牌匾揭开红绸的瞬间——当小店区人社局局长翟林海与智林信息总经理李炎钧的手同时落下,“智林高校毕业生(青年)就业见习单位”的烫金大字熠熠生辉,现场爆发的掌声里,藏着无数 2025-07-06 09:23:00 - 【光明论坛】作者:刘俊、徐妍(均系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于6月23日至29日举行,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核心场域,是传播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的重要载体。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通过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体系,构建起“认知-价值 2025-06-30 05: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