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 闫 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04:34: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着眼育人目标及学生发展需求,针对教育现状,深入探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在资源开发、制度建设、师资培养、教育载体上下功夫,让学生厚植民族精神,努力成长为担当国家发展重任的时代新人。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其一,纵向贯通,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政策支撑体系。高校应积极发挥多部门、多组织协同联动育人作用,在教师队伍建设、科研课题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及条件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切实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效。具体而言,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着眼高校教育发展趋向及育人目标,制定出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策文件,以政策为导向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育人实效;积极发挥各地政府作用,着眼地方人才需求及发展重点,制定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相关教育政策,针对性指导地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发挥高校自身的育人优势,着眼学校类型及学生发展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规划。其二,横向一体,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指导体系。组织高校、科研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等多元主体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制度设计中,丰富制度设计视角和维度,优化制度设计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三,以评促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纳入到评估考核体系,基于不同专业特色,针对性细化具体考核内容及指标,不断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其一,积极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资源,为高校有效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奠定内容基础。高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其中与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的文化元素,分主题进行文化资源整合,丰富课程资源库内容。与此同时,高校应着眼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乡土之美、发现乡土文化魅力、感受乡土发展变化及成就,使学生对本民族及文化产生认同感。其二,教师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力量,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高校应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是打造一支高水平学术研究队伍。高校可从各学科中优选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学术骨干,组建成专门的学术研究队伍,多渠道收集相关文化资源,并分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系统化的理论资源框架体系,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良好的内容基础。二是打造高素质教学队伍。积极邀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历史学领域、政治学领域和民族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内容进行交流研讨,丰富相关知识储备,并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三是打造一支宣传教育队伍。高校应积极发挥宣传部门的优势作用,鼓励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的教师加入到宣传教育队伍中,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途径,积极宣传民族文化相关理论、民族发展历程及国家民族政策,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加强教育载体创新,促进提高教育实效。其一,充分挖掘和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也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高校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以校园建筑、文化标识、学校文化馆藏、规章制度等作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多元文化载体中感知民族文化魅力。其二,充分挖掘和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载体。实践教育是加深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丰富教育教学形式的重要手段,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积极利用实践载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立民族社团、开办民族文化交流会等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深入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村寨开展文化交流、民俗采风、实践调查等活动。同时,积极发挥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基地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在实地参观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鼓励师生着眼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以歌舞创作、短视频制作、戏剧表演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三,充分挖掘和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数智载体。在数智化时代,高校应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数智媒体矩阵,多渠道广泛传播与民族文化及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的数字信息。与此同时,高校可利用数智技术深入挖掘并分类整合相关资源,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将民族故事、历史人物及事件等以虚拟形式进行场景呈现,引导学生在虚拟情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青海日报》(2025年07月09日 第8版:理论特刊)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 闫 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着眼育人目标及学生发展需求,针对教育现状,深入探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在资源开发、制度建设、师资培养、教育载体上下功夫,让学生厚植民族精神,努力成 2025-07-09 04:34:00
  • 产教深度融合 培养实战人才——写在智林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单位揭牌之际

      6月28日清晨,智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教育展厅的玻璃幕墙映着初升的太阳,80余位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代表齐聚于此,见证一块牌匾揭开红绸的瞬间——当小店区人社局局长翟林海与智林信息总经理李炎钧的手同时落下,“智林高校毕业生(青年)就业见习单位”的烫金大字熠熠生辉,现场爆发的掌声里,藏着无数 2025-07-06 09:23:00
  • 陕西神木:以鼓汇神 以赛聚力

    阳光讯(高凯 杨学理 贺伟 记者 郑玮)太阳逐渐西沉,随着清脆锣声,杨家鼓表演拉开帷幕。表演者身着铠甲,手持鼓槌如利剑出鞘,气势逼人。鼓声骤起,似惊雷炸响,震彻云霄,鼓声时而疾如暴雨,时而沉似闷雷,激昂中暗藏深情,瞬间点燃全场。鼓槌挥舞间,力量与节奏浑然一体,仿佛重现杨家将浴血奋战的场景,现场观众热 2025-06-30 16:23:00
  • 茶香、花香、书香~百合花田中的旗袍嘉年华,沉浸式感受旗袍魅力

    6月29日,沈阳市和平区“第五届百合花旗袍文化汇暨旗袍模特秀嘉年华”在沈水湾公园盛放的百合花田中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沈阳市委宣传部、和平区委宣传部指导,辽宁东北亚经济文化促进会与旗韵华裳旗袍俱乐部共同主办,以旗袍为纽带,在浑河北岸打造一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东方雅韵画卷。9时20分,百姓嘉年华活 2025-06-30 08:50:00
  • 绿色发展,高校大有可为

    【光明论坛】作者:刘俊、徐妍(均系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于6月23日至29日举行,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核心场域,是传播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的重要载体。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通过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体系,构建起“认知-价值 2025-06-30 05: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