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只“鹅”带火一座城 荣昌五一卖出29万只卤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22:03:00    

视频:廖冰

央广网重庆5月6日消息(记者白刁尹 实习记者张晓倩)今年“五一”是重庆荣昌卤鹅爆火“出圈”后的首个假期,荣昌区迎来文旅消费“井喷”。数据显示,5月1日当天游客量突破35万人次大关,整个“五一”假期,全区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2%。其中非遗文化地标夏布小镇接待游客89.11万人次,同比增幅达743.05%,荣昌卤鹅销售290150只,同比增长752.53%,创历史新高。是什么让荣昌“流量”变“留量”?来看一只“鹅”如何带火一座城。

荣昌夏布小镇(央广网发 廖冰 摄)

“鹅”外宠粉 政府食堂摆起“荣昌家宴”

荣昌的“迎客”并没有随着五一假期的收尾而结束,5月5日上午10时,政府开放食堂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队。食堂工作人员刘女士说:“食堂中午11点开门,有游客早上9点多就前来排队。”

政府机关食堂游客排起长队(央广网发 廖冰 摄)

“5月1日当天政府机关食堂接待了7000人次游客,5月2日1.2万人,5月3日1.7万人,5月4日1.8万人,五一期间每天的接待量只增不减。5月1日当天的接待量是超预期的,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人流量,当时后厨忙不过来,从学校等各个地方召集人手,很多领导都去后厨帮忙了。”荣昌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主任雷霞说。

11时,食堂准时开放,各工种人员均已就位,游客在食堂志愿者的引导下有序就餐。食堂内20余道荣昌特色小碗菜以亲民价格深受大家喜爱,3元的黄凉粉、18元的荣昌卤鹅、13元两荤一素的套餐,被游客盛赞为“性价比之王”,不少菜品刚端上取餐架就被“一扫而空”。

游客在食堂用餐(央广网发 廖冰 摄)

“我们点了近10个菜,才花了66元。”“专门冲着政府食堂来的,第一站就来这里了,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伍,但确实味道很赞。”“这里的食堂卫生做得很好,觉得吃着很安心,环境比一些网红餐厅还要好。”从价格、味道再到环境卫生,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对政府食堂表示肯定。

让游客吃得舒心、吃得放心,这支食堂“志愿者”队伍筑起了“安全屏障”。

“我是退伍军人,需要帮忙我就来了,这几天一直在后厨,一天大概要砍七八百只卤鹅,手都起泡了。”后厨志愿者罗云建边向记者展示红肿的虎口,边笑着说道,“看到荣昌这么受欢迎,很开心,很满足。”

“每天七点钟就来这里了,下午三点钟左右进行分片区打扫,四点钟有游客就来排晚上的队了,所以得加紧打扫,给游客一个安心的就餐环境,晚上我们还会进行一次大扫除。”食堂负责清洁工作的志愿者陈燕边打扫边说。

“后续,政府食堂会常态化开放,以后每个节假日和每月的第一个周六中午也会对外开放。”雷霞说道。

走到拐角处,“意见簿”变成了一封封“感谢信”,来自四川绵阳的顾客在5月1日留言:向值守“五一节”的所有员工表示感谢。5月5日,福建旅客留言:“味道很好,荣昌人民很热情,希望荣昌越来越繁荣昌盛。”

高铁站志愿者积极接送游客(央广网发 廖冰 摄)

从政府到群众,各种花式“宠游客”,让这座千年古城成为“最暖心目的地”。还未出高铁站就能听到掷地有声的口号:“千年荣昌欢迎您,来了就是一家人。”所有荣昌服务人员笑脸相迎,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有大学生、有中年人、有小朋友,很多家庭全家出动,递上免费的矿泉水和旅游攻略。

身穿军绿色上衣的退役军人老兵服务车队把每一位游客“精准送达”。在菲律宾待了6年的荣昌人,听到家乡需要支援的消息,赶最早一班的飞机回来,在各个点位上进行服务,为外来游客进行翻译。

餐厅把座位改成了“床”,供游客休息(央广网发 廖冰 摄)

走进名叫“渔蛙小院”的餐厅,把“蒙古包”变成了“休息驿站”,原本放置桌子的地方摆上了床,免费的空调,全新的被子、拖鞋整齐摆放,餐厅老板说,“我们都是自发的,免费给游客提供休息的地方,游客来我们这里,必须让他们留下好印象。”

老卤新匠 年轻人为百年卤香“添把火”

荣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夏布、折扇、陶器3大国家级非遗,市级非遗23项,区级非遗达198项。有17种中华名小吃,30余种中华名菜。其中,荣昌卤鹅只是中华名小吃的一种,但其制作技艺却是重庆市市级非遗。

目前,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荣昌卤鹅师”的培训中,为百年卤香添了把火。

荣昌区希望职业培训学校2023年6期卤鹅培训班金牌学员刘城向记者分享,自己曾在重庆大坪做手机批发商,偶然在荣昌街头遇见希望学校招生,在人力社保局就业再就业政策支持下参加卤鹅技术培训,让自己有了一技之长。2024年年初,自己尝试了开店,创业。开始没有起色,一天只能卖几只,荣昌卤鹅火起来后,现在一天可以卖上百只。准备五一结束之后,把“荣昌卤鹅”这张名片带向其他城市。

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荣昌卤鹅师”的培训中(央广网发 廖冰 摄)

90后全职宝妈王女士被公司裁员后,失业在家。最近在网上刷到荣昌卤鹅爆火,又得知人力社保局联合培训学校推出免费技能课程,便专门从合川过来学习卤鹅技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拿到技能证书之后,我想在合川开店,让大家都能品尝到荣昌卤鹅的美味。”

荣昌区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朱祥国介绍,2021年,“荣昌卤鹅”申报成为市级劳务品牌,已累计培育3000余名持证技能人才,带动就业6000余人。卤鹅产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在荣昌卤鹅走红之后,荣昌区人力社保局及时推出技能培训等政策包,组织、开展“荣昌卤鹅师”技能培训,为卤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4月以来,已开设了5个培训班,培训人员达到200余人。预计2025年全年培训荣昌卤鹅师1000余人,带动就业4000余人。

荣昌卤鹅出圈背后 是全区人民的“扎起”

“卤鹅哥”在全国五城投喂,让荣昌的知名度大幅提升。这场“泼天流量”的背后,是荣昌人民“扎起”拧成的一股坚实力量。

“扎起”在重庆话里意为全力相助。荣昌卤鹅的“出圈”,不是一人一店的单打独斗,而是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的生动写照。“卤鹅哥”林江借创意破局、政府用政策托举、商家凭匠心坚守、市民以热情助燃,共同织就了一张以“人情味”为底色的城市魅力网。

高铁站外,志愿者热情引导游客(央广网发 廖冰 摄)

“这次走红,看似意料之外,也可以说是情理之中。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抓文化旅游、美食和非遗的传承,还有网络经济和网络达人的培养等。”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在接受媒体采访中坦言。

“卤鹅哥”林江告诉记者,将家乡捧向世界的过程,并不容易,但高书记和全区人民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在深圳投喂甲亢哥时,身上的钱已所剩无几,尤其是前往香港之后,网民开始不满,称“卤鹅哥”已“投喂”多站,不要再继续了。当时很担忧,高书记的话让他服下“定心丸”:“别怕,你不是孤军奋战,全区人民都是你的后盾。”

荣昌政府随即派人组建后援团为“卤鹅哥”助力,荣昌网友也纷纷发来鼓励的话。“卤鹅哥”眼眶微微泛红:“那一刻,我手里捧着的哪里只是卤鹅啊,分明是家乡沉甸甸的期待,是家乡每一位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

荣昌卤鹅摊铺随处可见(央广网发 廖冰 摄)

“‘卤鹅哥’事件后,有30几家企业主动联系我们寻求投资。这不仅仅是一个网民追网红的现象,带给我们的启发是,要懂得流量经济和网红经济,如何用好互联网,如何将实体经济、文化旅游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洪波说。

一城人的滚烫真心 让流量变“留量”

卤鹅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走进夏布小镇,人声鼎沸,排长队的不止卤鹅店,还有黄凉粉等荣昌特色小吃,铺盖面的老板手里不停在扯着面条,陶器、夏布、折扇等非遗文化正在被更多人看见,荣昌迎来了“流量+消费”双爆发。

铺盖面的老板手里不停在扯着面条(央广网发 廖冰 摄)

“五一期间,我们的黄凉粉相对之前翻了两三倍,生意非常火爆。”在夏布小镇摆摊的黄凉粉老板说。“来荣昌体验非常好,打卡了很多美食,卤鹅、铺盖面、烤乳猪都非常好吃,还会再来荣昌。”一位来自山西的游客竖起大拇指。

荣昌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围绕“流量”变“留量”目标,植入非遗工坊、美食集市、露营基地等多元体验场景,让游客可亲手制陶、织布、品鹅,实现“观光”向“沉浸”升级;联动川渝打造“非遗探秘”“美食寻味”等跨区域主题线路,通过全媒体宣传矩阵和“旅游护照”打卡机制增强复游率;以“荣昌卤鹅”为纽带,融合陶器、夏布等非遗元素构建“千年荣昌”故事体系,借力游客UGC传播和川渝文旅协作,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效品牌价值,真正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跨越。

流量会退潮,但人心能留住。空气里浮动的,是传承千年的非遗香,也是一座小城向世界敞开的真诚。正如网友的留言:“荣昌教会我们——接住泼天富贵的不是运气,是一城人捧出的滚烫真心。”

相关文章

  • 东湖评论:“荆”彩服务点燃“五一”文旅热火

    “五一”期间,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781.33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增长24.61%,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75.46%,较2024年同比增长7.12个百分点……透过这些数字,一幅人气旺、市面暖、活力足的火热图景跃然纸上,一股“重信亲客”的诚意扑面而来,一系列“荆”彩服务应接不暇。服务品类上 2025-05-07 00:34:00
  • 一只“鹅”带火一座城 荣昌五一卖出29万只卤鹅

    视频:廖冰央广网重庆5月6日消息(记者白刁尹 实习记者张晓倩)今年“五一”是重庆荣昌卤鹅爆火“出圈”后的首个假期,荣昌区迎来文旅消费“井喷”。数据显示,5月1日当天游客量突破35万人次大关,整个“五一”假期,全区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2%。其中非遗文化地标夏布小镇接待游客89.1 2025-05-06 22:03:00
  • 让“紫色经济”为城市发展添彩

    抓住机遇,多方精准发力,让“紫色经济”带动昆明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记者 杨峥 摄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曹灿辉春末夏初,昆明教场中路被蓝花楹渲染成浪漫的紫色长廊,如梦如幻的景致不仅吸引四方游客共赴“紫色之约”,更悄然催生出“紫色经济”新场景。春城借“紫”绘新篇,意义不小。于城市形象而言,蓝花楹已然成 2025-05-06 18:21:00
  • 非遗“出圈”!文创“破壁”!央媒热捧世遗泉州“五一”文旅新景

    这个“五一”假期,泉州频频成为央媒镜头下的“顶流”。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天下财经》等黄金栏目接力聚焦这座世遗之城,以“非遗戏曲美食齐上阵”“城市乡村特色游”“跟着影视去旅行”等主题,不遗余力地为泉州“种草”。从千年非遗技艺到街头巷尾的烟火美食,从创意迭出的文创产品到山水相融的田园诗意,泉 2025-05-06 10:44:00
  • 武乡县: 红色旅游持续圈粉 宾馆酒店热度爆棚

    “您好,办理入住请到这里”“女士,看您的行李有些多,我来帮您拿一些吧”“先生,刚刚您说想买些武乡特产,建议购买干面饼子、灌肠、枣糕等”……随着“五一”假期的到来,武乡老区红色旅游实力圈粉,位于涅河大道的悦酒店入住游客不断。5月4日7时,悦酒店大堂经理胡志奇简单吃了几口饭,就匆匆赶来酒店开始一天的接待 2025-05-06 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