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5公斤稻米≈“1升血浆”,水稻如何造“人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1:28:00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化时间工作室】

大米,是人们餐桌上的“主角”,如今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新作用——造血。

“5公斤稻米提纯出的人血清白蛋白,相当于1升血浆提取的量。”湖北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杨代常介绍。

在血液中,除了水分,最多的是血浆蛋白,其中又以白蛋白为主,它能快速补充人体缺失的液体并维持血管压力的平衡。人在烧伤、大出血或手术时,往往需要注射人血清白蛋白来治疗。

上世纪80年代,就有科学家尝试在细菌、酵母、动物细胞或植物中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但提取工艺复杂、很难量产。杨代常团队将目光投到转基因水稻。

人和水稻天差地别,水稻如何造出“人血”?

“水稻胚乳细胞具有完整的真核细胞蛋白质加工体系,重组蛋白质的翻译、折叠和修饰都与哺乳细胞十分相近。”杨代常介绍,此前,科学家利用植物成功合成了数十种药用蛋白。杨代常牵头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研究曾被原卫生部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团队将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基因进行了重新编码。经过修改的人血清白蛋白基因能够“骗过”水稻,注入水稻后,不仅不会受到排斥,还会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大量人血清白蛋白。

为了避免人血清白蛋白被水稻细胞里的蛋白酶破坏,团队通过定向存储技术,将水稻生产的人血清白蛋白输送至细胞内的“安全岛”——蛋白体中保存起来。如今,5公斤糙米能生产出30克人血清白蛋白。

重组基因的水稻(上图),种植技术和普通水稻类似。杨代常说,每一粒可以“造血”的原代稻种,繁殖3代,生产的人血清白蛋白就有较好的稳定性。经过估算,500粒“造血稻米”种子就能“种”出200多吨人血清白蛋白。从水稻中提取可用的人血清白蛋白也只需24个小时。

水稻可以“造血”,却不能直接“输血”,这是因为除了人血清白蛋白,水稻中还有另外4种主要储藏蛋白质。不过它们与人血清白蛋白性质不同,都不溶于水,只需简单纯化工艺就能去除。但“造血”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还会产生内毒素,会导致人体发热等问题,去除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中的内毒素和杂蛋白非常关键。

最初,杨代常团队提取了99.9%纯度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但其中还有0.1%的杂质。通过改进分离纯化工艺,目前,团队把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纯度提高到了99.9999%以上。目前,禾元生物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

杨代常说,团队正努力提高不同类型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提纯工艺,制造针对不同疾病所需的产品。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化时间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 樊振东:体育不该沦为饭圈的战场,曾被陌生人闯入房间颠覆想象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怀晓7月26日,2025乒超联赛第二阶段,为上海地产集团出战的奥运冠军樊振东再赢一场,取得单打十连胜。就在同一天,他又一次更新了社交媒体。樊振东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有些话藏在心里很久,只想说给真正热爱体育、尊重竞技的人听。一路走来,我始终把热爱当作信仰,也努力守护自己的人生。但那 2025-07-27 14:05:00
  • 极客旗下澳芙密健康 × 斯坦福大学:细胞信息跨膜传递技术,解锁生命信号的 “精准通信时代”

    当人类对细胞的认知还停留在 “被动接收信号” 的阶段时,一场由极客健康与斯坦福大学 Dean W. Felsher 团队联合发起的科研攻坚,已撕开细胞信息传递的 “次元壁”——细胞信息跨膜传递技术正式突破实验室壁垒。这项被称为 “细胞界 5G 通信” 的创新,通过纳米级载体设计与跨膜机制重构,首次实 2025-07-25 16:44:00
  • “嘎嘎好看”!电影《长安的荔枝》长春路演大受观众好评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7月20日,电影《长安的荔枝》主创人员出席“东北接‘荔’!”主题路演长春站活动,不仅对片中人物和名场面进行深度解读,更入乡随俗扭起秧歌,现场氛围颇为热烈。电影《长安的荔枝》改编自作家马伯庸同名爆款IP,由大鹏编剧并导演,张吃鱼担任剧本顾问,沈雨悦、戴思奥担任编剧, 2025-07-21 22:13:00
  • 大同市平城区:人才“三大工程” 为改革发展添动能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彦斌 通讯员 马静波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大力实施“筑巢引凤”“育才固基”“暖心留才”三大人才工程,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体系,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改革发展添动能。种下“梧桐树”,增强“凤来雁归”吸附力。该区出台并积极落 2025-07-16 11:32:00
  • 新闻纵深丨48毫秒响应,让机器人拥有安全直觉

    7月1日,项目负责人褚明(中)指导团队核心成员开展相关实验。河北日报记者周聪聪摄阅读提示在人机协同作业日益普及的今天,工人在生产线上与机器人“并肩作战”时,真的足够安全吗?如果答案并不似我们想象中乐观,如何在人机共存的环境中确保人的安全?不久前,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雄安国际机器人大赛上,参赛项目 2025-07-06 0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