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脉铸底蕴,牡丹盛景启新程
【来源:牡丹晚报】




□记者 马敏静
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菏泽,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黄河之畔。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途经菏泽4个县区、12个乡镇,流程长达180多公里,大堤绵延155.9公里。黄河不仅塑造了菏泽的地理风貌,更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菏泽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山东省伏羲尧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荣海生,深入探寻菏泽的黄河故事与黄河文化内涵,解锁菏泽在黄河文化滋养下的蝶变密码。
黄河水患:镌刻菏泽千年兴衰烙印
菏泽历史源远流长,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孙膑、吴起、范蠡、曹植、黄巢、宋江等众多历史人物,都与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犹如一部宏大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菏泽的辉煌过往。而黄河,无疑是这部史书中最为磅礴的篇章。
近年来,荣海生致力于研究黄河文化,多次前往黄河岸边考察、采访,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他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介绍,自远古以来,黄河就与菏泽的命运紧密相连。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东郡瓠子口(今濮阳西南)决堤,汹涌河水如脱缰野马,向东南奔涌注入巨野泽,连通了淮水与泗水。在瓠子堤冲出了一条瓠子河,无情地淹没了兖豫16郡。当年堵口失败,汉武帝听信田蚡之言“江河之决皆天事,未可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致使这场水灾延续长达24年之久。
西汉成帝时期,黄河更是频繁决口发难。公元前29年,黄河在馆陶和金堤决口,滔滔洪水灌没兖豫4郡32县,4万所官亭室庐被冲毁;公元前17年,黄河再次决溢,31个县受灾。汉平帝时,黄河决口依旧不断。王莽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元城以上决口,大堤损坏后未加修缮,王莽任其河水浸流。此后,天下纷争不断,刘玄、隗嚣、刘盆子、公孙述等相继称王,黄河泛滥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理。东汉明帝时,水患持续长达60多年。
唐朝末年,黄河水隐患愈发严重,河道不断抬高,不堪重负。据黄河委员会统计数据,自五代至宋,平均每年黄河成灾2.4次。公元923年,后梁段凝在滑州掘堤,妄图阻挡后唐军,洪水如猛兽般肆虐,淹没曹州,从此拉开了黄河泛滥的又一轮序幕。公元944年四月,黄河在滑州再次决堤,淹没曹州、单州、郓州、濮州等地,形成了如今闻名遐迩的梁山泊。公元1128年,北宋汴京留守杜充令人扒开黄河,企图阻挡金军,却导致黄河从此改道夺淮入海,菏泽的地理格局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金朝时期,黄河决口频繁,河道迁徙不定。公元1168年,黄河于李固渡大决口,洪水分流至曹州、单州间,形成南北两支。曹州城最终因洪水冲毁城墙,无奈之下,曹州治所迁至如今的菏泽城。公元1187年和1189年,黄河两次在曹州决口,公元1193年,北支断流,黄河全部由淮河入海。频繁的水患虽然给菏泽带来了巨大破坏,但一次次的大移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黄河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黄河滋养菏泽的独特风情
荣海生在接受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黄河水患给菏泽带来了诸多磨难,但也为菏泽带来了无数机遇。黄河为菏泽提供了灌溉和生活用水,黄河水携带的泥沙沉淀下来,为菏泽造就了肥沃的土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开挖邗沟,沟通长江与黄、淮水道,促成了菏泽“天下之中”的经济地位。菏泽这片土地之所以能够孕育出如此灿烂的文明,黄河功不可没。
荣海生说,黄河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宛如一位伟大的文化传播者,将上游的文化吸引至菏泽,又把菏泽的文化传播出去。无论是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上游文化、下游文化,都在黄河的滋养下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上,还体现在菏泽人民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和融合上。在菏泽,可以看到多种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通过采访得知,曹县的万亩荷塘就是由于黄河改道形成的景观带。在这里,夏季荷花盛开,碧叶连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这些景观不仅是大自然赋予菏泽的宝贵财富,更是黄河文化的生动体现。
荣海生指出,目前菏泽虽然拥有这些美丽景观,但却缺少明显的地理标识。“打造地标项目,开发文创产品,加大对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包装已成为充分展现菏泽黄河文化的当务之急。”荣海生表示,通过打造地标项目,可以提升菏泽黄河文化的辨识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菏泽,了解黄河文化。
沙壤育国色,黄河牡丹共谱文旅新篇
“我国的牡丹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种植已有近1500年历史。牡丹喜沙地,而黄河冲积带来的泥沙,为牡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荣海生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菏泽,牡丹已经成为一张靓丽名片,每年牡丹盛开时节,菏泽都会举办国际牡丹节会。他认为,利用好“黄河”与“牡丹”这两大资源,将它们密切结合起来,打造具有菏泽特色的文化品牌至关重要。
荣海生表示,黄河文化与牡丹文化的融合,将为菏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建议菏泽开发以黄河和牡丹为主题的文创产品,通过这些文创产品,将黄河文化和牡丹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区。同时,将黄河文化和牡丹文化融入地标性建筑中,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为菏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而牡丹文化的独特魅力则为菏泽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如今,菏泽正聚力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努力将黄河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打造黄河文化高地的征程中,菏泽以黄河为纽带,以牡丹为名片,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之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菏泽将在黄河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 五一期间,坐落于从化北回归线山水胜境的国医小镇传承千年中医药文脉,通过“古韵”焕新,以“本草古集,沉浸式演艺”为主题,为游客朋友们奉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盛宴,五一当天,入园游客破万人。行进式沉浸系统是国医小镇此次焕新的 “点睛之笔”。踏入小镇,仿若踏入时空交错的神秘隧道,12大核心区域如同精心 2025-05-01 18:05:00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自强 通讯员 张学贞山海潮生,红岛有请。5月1日上午,第二十届青岛红岛蛤蜊节在城阳区红岛街道西大洋社区(青岛胶州湾国家海洋公园-西南岛)启幕。5月1日—5月5日,拾海趣、尝渔鲜、逛市集、看演出。此次蛤蜊节在延续“挖蛤蜊”等经典项目的基础上,首次引入“Hi浪艺术节”概念,将提振消 2025-05-01 16:35:00
-
G104京岚线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泺华路及二环东匝道南向东方向临时开放
关于临时开放G104京岚线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泺华路及二环东匝道南向东方向的通行公告尊敬的市民朋友:为保障节假日期间交通出行便利,现就G104京岚线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泺华路及二环东匝道南向东方向临时通行安排公告如下:一、开放时间2025年5月1日至2025年5月4日。每日早7:00至晚19:00。二、通行 2025-04-30 14:08:00 - 日前,七匹狼2025春夏新品发布大秀在历史街道中山路,以“多彩世遗·时尚泉州”为主题震撼呈现。这场大秀不仅是首届泉州时尚周的开幕之作,更因其深度融合世遗文化、前沿科技,赢得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权威媒体的高度评价。科技活化世遗,用时尚唤醒百年历史新华网以“承载百年历史的泉州中山路被一场时尚大秀唤醒 2025-04-30 09:58:00
-
湖北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重点打造大黄鹤楼、武当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恩施大峡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王理略通讯员 鄂文旅如何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4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七大战略’行动方案”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作出详尽解读。彰显长江文化、荆楚文化 2025-04-28 09:01:00